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共有47尊三国人物塑像,其中年代最久的有300年历史。看着这些泥塑,观众无不驻足惊叹: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物,为何历经数百年风采依旧?昨日,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阎瑞海告诉记者,武侯祠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修复,至清道光年间,祠内共塑有自康熙以来蜀汉君臣像47尊,是全国唯一最多的三国人物塑像群。塑像至今风采依旧,源于历代专家的修复。现在,武侯祠又启动了300年来最大规模的祠庙维护工程。该工程采用高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对雕塑文物、古建筑以及壁画进行由内而外的检查、修复。对刘备、赵云、诸葛亮、张飞等5尊塑像还将进行360度全息动态视频采集,并以此制作三维电子塑像。下一步,观众将可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就能全方位细致参观这些文物。
武侯祠47尊塑像个个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蜀国文武忠臣。“武侯祠塑像与众不同,特别有人性,个个面容慈祥。”梅铮铮特别提醒说,观众如果留意,会发现武侯祠塑像都不成比例,身子都很长脚却很短。原来,这是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习惯——当观众从下往上仰望塑像时,视觉错觉会让他们觉得这不成比例的塑像,看起来刚刚好。梅铮铮告诉记者,武侯祠塑像造型有的保留了前人塑像,有的根据史料重塑,只有庞统一人的塑像是根据真人模特塑造。梅铮铮透露,根据《三国演义》描述,庞统虽谋略了得但长相却不怎么样,但他到底长得如何丑,却难住了制作庞统泥塑的匠人。这时恰好川北有一个川剧演员,专门演庞统的戏,演得出神入化,但就是人长得不好看。于是,工匠就照这个演员的外形塑造了庞统泥塑。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祠文武廊内的蜀国文武官员塑像,均未按常规尊卑位次排位。这种排位还曾引起观众“投诉”。昨日,梅铮铮专门向记者解释,文武廊内文武官员排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武侯祠历代泥塑维护的结果。他称,在康熙年间,武侯祠文武廊排序以中间位置为尊;到了乾隆年间,文武廊中的关羽和张飞塑像被升至刘备殿两侧;到了道光年间,武侯祠维护时,文武廊的塑像又以最北端为尊。所以,不同时代塑像的排序也不一样,它们的位次正好见证了历代对武侯祠的重视。
记者昨天获悉,160件解放后的陶瓷精品在陈家祠展出,以贺陈家祠120周年生日,包括以铁人王进喜、白求恩医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等为题材的人物雕塑作品。
《时代印记大师足迹馆藏二十世纪下半叶广东艺术陶瓷精品特展》,汇集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珍藏的160多件(套)二十世纪下半叶广东艺术陶瓷精品,也是难得一见的广东顶级陶瓷艺术大师代表作大汇展,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赏广东陶瓷大师作品和全面领略广东陶瓷大师风采的难得机会。 纪念活动的另外一个展览是《守望传统蔡海松潮汕古建筑摄影作品展》。 蔡海松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广东省摄影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