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金铜佛像的特征比较典型,介绍几种辽代金铜佛像辨伪的要点:
第一,造像两肩宽厚,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之感,残留着唐造像浓厚遗风。如果参照于辽宁义县奉国寺胁侍菩萨、河北蓟县独乐寺胁侍菩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造像以及山西应县木塔造像,便可以看出这些形体造型上的一致性。
第二,佛像面形丰圆饱满,肉髻低矮平缓,螺发正中又嵌一髻珠。髻珠是唐代出现的,此前偶有所见,在唐末五代以后流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发现,髻珠在辽、宋时期的佛像上都可以见到。这些佛像的脸形与发髻,与辽宁义县奉国寺辽代佛像和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的主尊佛像很为相似。若与应县木塔(清宁二年,1056年)第一层西壁壁画主尊佛像相较,那低平的肉髻,宽阔的前额,圆形的脸庞,可看出颇有一致之处(图3一183)。
第三,面目五官极为相似,从那似乎是朦胧的睡眼和那修眉薄唇来看,这几尊金铜佛像竟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故推断很可能是同一技艺传承的艺匠所作,而且制作年代大致相近,不会相去太远。
第四,铜佛像的莲座均为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饱满,舒展自如,花瓣尖端又向外翘起,十分生动;莲座下层或为俯莲瓣或为三层台阶式。这种盛开的仰莲座在隋代以前所见似不多,这种大仰莲座在宋辽时期最为流行,且花形饱满,呈怒放状。如延安子长钟山北宋石窟佛造像均为仰莲座。佛座平面多呈圆形或六角以至八角形,上举数尊佛座底层又有呈六花状者,很为精美,此种莲座可确认为辽代的典型佛座。
第五,是辽代菩萨的宝冠在形制上有特点。这种高冠与大同华严寺胁侍菩萨所戴高冠极为相似。相较于宋朝地区的菩萨,如延安宋代石窟的菩萨像和许多遗存至今的宋木雕菩萨则多为高发髻上笼花蔓冠,或者犹如贵妇人的凤冠,很为华丽繁冗。辽代菩萨虽也有花蔓冠,但较之宋代佛像显得朴素,雕饰也较简单,冠的高度也略矮,不及宋朝佛像花冠那样高耸巍峨,辽代典型佛宝冠可参见辽宁义县奉国寺的胁侍菩萨,以及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胁侍菩萨宝冠多呈三枚叶片状。这种形似箝筒状的宝冠很难在宋代菩萨的头上看到,实际上辽代菩萨的冠饰,当是辽代贵族所戴的高冠的借用。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辽代银冠和辽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鎏金双龙宝珠文银冠(高19厘米,径20厘米)则恰与辽菩萨所戴冠式相似,北京故宫藏菩萨像虽无纪年,从各方面推断以及从冠式来看,亦应为辽作。
第六,是曲蛇状衣纹。曲蛇状衣纹是从衣纹角度鉴定辽佛有一个有力的、重要的依据,其方法是仔细观察这组金铜佛像,在两小腿部分均各有一条婉曲如小蛇状的衣纹,曲折生动,其弯曲的弧度和走势各尊也颇为相似。也许有人会说,这组佛像可能出自同一个工匠之手,因而有如此相同的处理衣纹手法。那么这种曲蛇状衣纹是否是一种有辽代特点的工艺手法呢?